21世纪被称为知识经济社会,这是一个与高技术、新技术等密切联系的社会。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体现在高素质科技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高校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教学,教学的根本在于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置源于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要兼顾基础性和专业性,做到宽口径和厚基础,有利于培养现代社会推崇的基础扎实和特长突出的“T型人才”。为完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各高校的课程体系一般分为三层金字塔结构。
最底层是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向学生传授跨学科的基础知识,要充分体现“厚基础”和“宽口径”,因此高校设置公共基础课不能按照专业进行划分,而是按大的学科门类划分,并要求设置交叉学科。有资料显示,浙江大学把新生仅仅分成文、理两大类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在大学的前一二年,所有理工科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相同的,也是每一个理工科学生都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公共基础课程可分为人文社科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等,其中人文社科基础主要用来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然科学基础主要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科学思想和掌握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计算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和编程能力,并奠定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通过学习多元化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明确了方向、具备了基本素质并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中间层是专业基础课,用于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是实现宽口径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专业基础课内容是同一个专业学生所共同要求的知识内容: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专业基础课内容也会发生变化,这体现在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教材更新换代上。以模电课程为例,为了更好适应计算机、通信和信号处理专北本科学生学习,结合最新集成电路发展动态,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组织骨干力量自编了《现代电子线路》教材Ⅲ,分上下两册:使用过程,教学效果很好。
最上层则是专业课,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的专业基础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同一个专业下划分出多个研究方向,学生可根据通过调研获得社会急需的专业以及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来选择学习不同研究方向;而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科研发展和学科建设特长,有选择的设置特色专业课程,形成人才培养的个性化。
作为4年本科教育而言,目前各高校普遍把第1、2学年作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而把第3、4学年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作为高校安排教学内容而言,特定的知识到底属于哪一个层次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例如计算机在30多年前还被认为是高深莫测的,仅仅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才能掌握,现在已经变成全体大学生的必备知识。那么作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而言,以前多是相关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辅助教学手段;而为了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高校培养的人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可考虑把实验教学划分为公共基础课来设置,让它变成每一个理工科学生应掌握的基础必备知识,培养了大学生动手制作能力方面的创新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