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产品分类 |
|
|
|
近年来,电大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真正将适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位,加大了对教学仪器设备的投资力度。但是电大各种仪器设备在数量上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存在重复购置、使用效益低下情况。 本文借此探讨一下电大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中的问题,并寻求对策。
一、电大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题及原因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许多电大在仪器设备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仍未建立健全;或者是相关制度没有能够随着学校的发展和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特点的变化而完善;或者是虽有制度但没有得到切实执行。
(二)购置大型仪器设备时存在论证把关不严
部分电大购置大型仪器设备时存在论证把关不严密,在添置新设备时,既没有对现有仪器设备资源情况进行摸底检查,看看现有的设备资源是否可以满足校内用户提出的新要求;也没有对各部门提出的设备添置计划归纳分析,这样很容易使得校内之间相同或相近功能和用途的仪器设备重复购置。
(三)专用和大型设备使用效率低
某校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校大型仪器设备年使用机时大于800小时的共 30台、占总数的28.09%;年使用机时小于500小时的共71台、占总数的39.89 %。对照教育部规定,10万元(含10万元)以上通用和专用仪器设备的定额机时分别为:专用和机械类设备均为 800小时/年,2008年全校大多数大型仪器设备的年使用时机都未能达标。
(四)仪器设备的共享率低
目前,多数学校没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和有效配置,对闲置资产漠不关心,使国家花钱购置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形同部门的固有财产,各单位之间资源的横向调剂与互补余缺还难以有效实现。
(五)仪器设备管理手段滞后
目前,许多学校的管理手段很不完善,无法对各种仪器设备的需求与市场信息、型号与功能信息、使用与状态信息、投入与效益信息、属权与变更信息的数据进行及时、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等方面进行动态管理。
因此,如何把电大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系统化、理论化,做到物尽其用,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大发展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强化电大仪器设备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修订有关管理制度
切实抓好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强化日常管理,认真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管理办法》,加强贵重仪器设备采购和运行管理,建立健全购置前论证制度和管理制度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制,规范管理程序,并要随着电大整体事业的发展以及教学、科研等活动对仪器设备需求及其特点的变化而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和完善,还应制定和执行管理工作质量定期检查、评估考核制度,促进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要求贯穿于仪器设备管理的全过程。
(二)要实行严格的购前论证制度
如制定增添仪器设备计划时,切实推行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的专家论证制度,严把购前论证关,将设备利用率作为新增设备论证的首要参考条件,减少和避免由于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可能造成的浪费。
确立仪器设备以预算编审为龙头的配置新理念,树立办学绩效、系统管理和资产预算新意识,形成合理配置资产、努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以经济手段规避对仪器设备的超需求占有和使用现象。
(三)挖掘现有大型仪器设备资源的潜力
要全面树立仪器设备管理的效益观,对于一些大型的仪器设备与非教学性实验(如各级各类立项课题)用仪器设备需求,尝试“有偿使用制”。
(四)实行“依托学科、相对集中、专管共用、开放共享”的原则
建立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信息网,向全校乃至全社会公布,以实现校际、学校与社会之间资源的共享。
1.建议由学校和各部门共同管理学校通用设备
如某高校校管机房管理值得推广应用,该机房对通用的计算机设备,由于校管机房接纳的实验教学和培训人数多,据统计校管共有机房12个,计算机620台,完好率100%,2008年上半年利用率80%,下半年利用率120%,重点机房每天实训上机时间达14小时,全年平均每台机达8.5小时,共10个月,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上机时达2550小时(不包括假期老师培训),这些设备的利用率最高,充分达到了资源共享。
对全校单价在5万元(含5万元)以上的大型通用仪器设备均应创造条件逐步开放使用,实行专管协作共用,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和有偿使用的管理模式提高现有设备利用率。
对外应抛弃校本位思想,通过建立区域教学联合体的方式,加强校际之间的仪器设备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大力推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仪器设备管理。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与各实验室及有关设备使用者保持适时联系,随时获取各部门仪器设备的拥有量、使用时段、使用效益等信息,实现对全校的仪器设备动态管理。不断提高教学仪器设备使用效率。
总之,教学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各电大应结合学校实际,应采取合理、有效、节约使用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仪器设备的价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