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职业技能培训的问题, 就必须发挥各职业院校的特长, 使职业技能培训各具特色。
( 一) 健全制度, 提高设备利用率
一是完善设备的更新淘汰与补充机制。为满足电工培训的需要, 对于损坏的设备能够及时修理投入再使用, 对不能继续使用的设备及时淘汰, 补充新的设备。二是实行实训设备责任制。每个实训室( 或中心) 由专人负责, 如指定一位教师负责维护, 每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 或维护费) 。参加实训的学生对损坏的设备要及时报告并登记, 对于故意损坏的要进行赔偿, 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课外维修小组对实验设备进行维修与定时的维护, 使学生既可学习又能得到锻炼, 从而有效提高实训设备的完好率。
( 二) 优化教材,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按照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一起共同研究和编写教材。对培训内容进行模块化, 如“电工培训”, 模块一: 电工测量仪表, 包含万用电表、钳形电流表、兆欧表的使用。模块二: 照明线路安装和电能测量, 包含白炽灯照明线路的安装、荧光灯照明线路安装、电能的测量。模块三: 常用低压电器, 包含开关电器( 刀开关、组合开关、低压断路器、漏电保护开关等) 、低压熔断器、接触器、继电器( 时间继电器、热继电器、中间继电器等) 、主令电器( 按钮、行程开关等) 。模块四: 变压器, 包含变压器结构与工作原理、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等。模块五: 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控制电路, 包含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电机控制电路( 点动控制、正转控制、正反转控制) 。模块六: 安全用电常识, 包含关于人体触电的知识、安全电压和安全用具、触电原因、触电急救、电气防火、防爆、防雷常识、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等。模块七: 基本电工理论知识, 包含电工基本概念、电工基本运算、电工基本电路图。
( 三) 创新方法, 提高培训实效性
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一是培训与课程的有机融合。如在前期的“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讲述电工上岗证的重要性, 并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中融入部分电工培训的内容, 不仅充实了“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建立完善的资料。编写电工上岗证考试试
题, 建立试题库, 编制相关学习实训资料,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三是建设网络学习交流平台。组建师生微博团队, 进行学习交流。建立信息员管理制度, 由信息员及时反馈学习信息给老师, 方便学生课外学习与师生互动。四是与企业进一步合作。高职院校可以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办学, 利用企业生产设备进行培训。也可让企业在学院办校中厂, 在校生到生产一线进行培训, 既提高学习兴趣, 又真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缩短了培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 使培训达到真正的效果。
( 四)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培训成效
在师资配置方面, 提高素质, 培养“双师型”教师, 拓宽渠道, 引进企业的高级人才。
一是努力提高本院教师的综合能力。在新形势下, 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积极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使教师在自己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开拓, 锐意创新, 在专业技能上刻苦钻研, 精益求精。力争成为多面能手, 争做“双师型”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学习和锻炼。二是充分利用行业的人力资源优势, 在一线生产骨干中选拔表达能力强、专业水准高、乐于从事教
育工作的技术人员任教。逐渐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符合技能培训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 五) 加强部门合作与管理, 提高培训的质量
大部分高职院校成立有专门的技能鉴定部门,专门负责各种技能培训鉴定工作。高职院校应按照教学工作规范, 与教务、学工等部门一起, 做好培训前的组织、教学过程管理、培训后期服务以及材料归档等, 建立并完善培训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加强管理, 服务学员, 加强技能鉴定网络建设, 从办班通知、成绩查询、领证通知、业务咨询、技术答疑等方面提供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教学督导部门负责检查、监督, 如检查教学计划、教学记录、考勤登记、成绩档案等材料, 以促进规范。通过加强管理, 促进高职院校技能培训的健康发展。
|